近期,国内都出现了一种声音:随着全球经济放缓、美国石油需求在减少、中国经济放缓等,尤其是全球新的工业与能源供给革命——页岩油、电动车等技术的发展,原油超级周期已经终结,高油价时代正在远去。从数据来看,似乎支持这种判断。据美国能源署(EIA)估计,2012年美国原油消费量比2011年下降1.5%至每天1867万桶,是过去15年的低点。EIA预测,由于需求增长乏力,2014年美国包括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内的石油进口量将减少到600万桶/天,是自1987年以来最低水平。中国的需求同样不乐观。中国经济增速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滑,2013年一季度只有7.7%的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1965万吨,同比下跌0.1%;进口量6898万吨,同比下跌2.29%。在一季度末,中国原油库存环比增长2%,但成品油库存下降8%。持上述判断者还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2008年触及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后就再也没回到这一价位。虽然原油具有抵御通胀的特性,但在债务积累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时代,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受阻,全世界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越来越大。失去了通胀预期的保护,原油价格强势的基础将受到削弱。但在安邦研究人员来看,判断原油超级周期终结还言之尚早。从全球油价变化历史来看,油价上涨这是长期趋势。目前全球的能源利用并未取得革命性突破,暂时的油价下跌与宏观经济周期有关。但等到宏观经济进入上升周期,尤其是中国对国际原油的刚性需求增长,国际油价必将再度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