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规模巨大而又复杂,于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了所有人都能指指点点的对象。13日,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在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中,通胀已非主要问题。王庆称,虽然PPI上升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压力,但不应夸大其对整个通胀的影响。CPI的走势要比PPI更重要。总体来讲,CPI下行的趋势将在整个下半年会一直持续下去,而全年通胀将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下降。王庆认为,目前通胀压力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一个主要问题,而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更为严峻。我们注意到,在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7月CPI为6.3%之后,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都开始表示,通胀已不是大问题,政府可以放松紧缩政策全力保证经济增长。言下之意,是将反通胀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盘子中摘除。但在我们看来,这种建议不仅有误,而且有“毒”!如果只根据CPI下行就否定通胀问题的重要性,那宏观政策就简化为“短期被动式调整”了。中国之所以要关注通胀问题,是要为长期积累的问题“纠错”:这包括人民币长期被低估以及汇率机制问题、由外需转向内需拉动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价格机制的扭曲问题等等。只要这些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只要短期内PPI仍在高位、热钱仍在流入,通胀问题就不能轻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很容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如果政策放松到明年上半年,只要全球经济形势有所改善,通胀问题可能再次会变得异常严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