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近两年国际粮价大涨,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粮价持续飞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更是大为增加。
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恐怕绝大多数人和决策部门首先想到的都是这样的问题——中国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这种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口粮安全”。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费的谷物占到世界的1/5,而中国目前粮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正是中国高层“心中不慌”的底气。要强调的是,这种对粮食安全的认识目前在国内是绝对的主流,也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其出发点都是基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观念。中国目前与粮食相关的国家政策,基本上都是从“口粮安全”出发,一切都是围绕“如何使粮食增产”这一核心。在温家宝总理于今年7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提出的两个关键指标是: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中国近年一直强调的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针对的也是保证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可以看到,近年在一些专家的不断影响下,中央也倾向于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以口粮为中心、以增产粮食为目标的粮食安全观念,并不是一种全面的粮食安全观。安邦集团策略分析师陈功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绝对不是仅仅“有吃的就行”,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这样的历史阶段早就过去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充足的粮食来满足吃饭问题,还要注重“粮食平衡”问题。
所谓“粮食平衡”,一方面是指粮食结构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指粮食结构平衡基础上的粮食价格上的平衡。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就曾坦承,中国粮食品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略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然而,大豆产需缺口扩大,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豆市场随国际市场波动极大,基本为国外市场所控制。中国的大豆会大量进口?除了外资近年逐步控股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大量土地用来种谷物了。因此,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问题。
此外,国内粮食产销的区域布局也存在不平衡问题。由于近年国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别加大,这进一步加大了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差异扩大,这也对国家粮食库存的地区布局提出了更大的压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陈功认为,单纯强调粮食增长导向的粮食战略是非常错误的,这将进一步摧毁中国的粮食平衡。到头来,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剧涨,将会完全冲销中国在粮食增产上的努力和价值。因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不能演变成谷物种植的增长,而中国的粮食安全,也绝不仅仅是“口粮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