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火热讨论中,谈通胀、货币政策、外贸的多,但谈就业问题的少。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和社会安定,实在不应该被忽视。
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今年初制订的目标,2008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也重申了这一目标。换句话说,这是政府拍了胸脯要完成的目标。
迄今一年时间过半,就业目标完成得如何呢?7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公布了“成绩单”: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77%。
如果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今年很可能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然而,今年的一些特殊情况,则使得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难度空前增大。
最大的特殊因素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重灾区受灾人数超过1600万人,灾区累计受灾人数超过4500万人。地震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务损失之外,还对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压力。虽然灾后重建将提供一部分工作机会,但受灾的数千万人仍将在今年内造成为数不小的“临时性失业”。这部分新增的失业人群也许对新增就业的工作影响不大,但形成的失业压力却是现实而巨大的。除了地震之外,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严重洪涝灾害等影响,也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停业和个体工商户歇业,这无疑加大了今年解决失业问题的压力。
今年巨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给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据劳动保障部的数据,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70%-80%。而有关部委的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人数44万;2003年是64万;2004年这一数据达到76万;2005年急剧攀升到93万;2006年继续攀升到112万。而2008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新高的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如果按70%的就业率,不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67万人!
一方面就业压力巨大,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宏观经济出现放缓趋势,再加上持续紧缩的调控政策,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国内中小企业在今年出现集中倒闭的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传统的出口加工区,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工人大量失业,也加剧了就业问题的难度。形势很明显,今年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拉动就业增长,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面临更大难度。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失业统计并不全面,而且迄今国内的失业统计只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对于大量的农民工则难以计入失业统计。因此,在宏观政策层面,评价今年的就业工作不能只看新增就业人数,因为这种统计忽略了今年特殊情况下的新增失业人数。到头来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新增就业1000万人,但新增失业却有20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