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滞胀苗头初现,随着欧盟央行在内的一些国家货币当局近期开始加息,分析人士几乎一致认为全球经济将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代。在国内,包括不少官方机构人士目前也认为,中国经济下半年也将步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态势——说白了就是“滞胀”状态。我们注意到,这些担心已经对高层决策产生了影响。然而,事情真会如此发展么?我们对此表示怀疑。
首先美联储是否加息让利率回复到中性,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更多是“嘴巴加息术”,不断对市场进行加息恫吓,并没有见到实际加息动作。这种情况下,不能过早断言美联储采取紧缩措施。美联储现在其实还考虑不到天文数字的万亿外债问题,光是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动荡就够美联储伤神。美联储的如意算盘是等到金融市场平稳下来,美国经济下半年多少有点起色的情况下,再腾出手来大幅加息平稳通胀形势。无奈美国经济数据近期越来越糟,要是大幅加息,不但让经济非“滞”不可,而且可能再次引发包括信用卡危机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动荡。更重要的是,美联储估计,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率今年将为2.1%-2.4%,高于它原来预测的1.8%-2.1%。这一通胀水平,美国人虽然不舒服,但总比企业关门,大批工业失业下岗的结果强。所以只要不是“胀”得难受,美联储下半年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就值得怀疑。
美元目前仍然担任着全球信用系统核心角色,美联储不加息,起码美元区内国家的经济不会出现大幅调整。人民币汇率和美元挂钩,中国去年四季度开始进行的数量型紧缩措施确实起到了效果,但汇率、利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能兼得的。信贷紧缩结果就是热钱滚滚而来,中国政府目前大力加强资本监管,想在稳住汇率的同时,继续维持国内经济紧缩效果。但从历史经验看,这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另一方面,美国核心通胀不高的一个原因,也就在于人民币币值低估,既然人民币盯住美元,那么多余的美钞就会到中国换回商品和服务稳住美国国内通胀形势。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到岸价格自去年5月份就开始上涨,上涨幅度虽然拉高了美国核心通胀率,但还没有到让美联储惊慌失措的地步。所以只要中国大幅调升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在下半年估计也能维持相当幅度的增长。而美国核心通胀形势虽然不好,但也不至于恶化。这样,中美两国货币当局都陷入博弈难局:中国指望美国加息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而美联储则盯着国内核心通胀指数,只要中国还赔本大量输出廉价商品到美国,不让美国通胀形势恶化,那就不加息。双方都做如此想,那么大规模紧缩带来的全球经济大调整,很可能在明年才看得到。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自2001年以来的经济繁荣既来自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因素,但主要根源还是信贷扩张。这里面的逻辑是: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币值的方式,让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补贴出口部门来刺激出口,而又通过强制结汇然后购买美元债券方式,将资金再次借给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如此循环的麻烦就是外汇占款过多带来的通胀,解决的办法是大规模的央票和上提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信贷额度控制。但天底下绝没有赔本生意无止境做下去的道理,中美之间信贷消费带来的繁荣肯定是有个尽头的,美元持续贬值就预示中国经济在未来会有大麻烦。这一点,只要想象一下就明白了:一个公司的下属部门消耗大量的本钱,最后被发现数十年来一直做亏本生意,这个公司的财务下场会是什么?但至今为止,任何导致经济“大落”的措施,在政治上是不受欢迎的,只要通胀不上两位数,那么也可算在可控制范畴之内。因此汇率和利率政策是不会做太大变动,数量型调控不可能立即转移到价格型调控方式上来。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美货币当局要是出台加息等价格手段紧缩措施,那要么是美国核心通胀高得让美联储胆战心惊,要么是中国国内通胀形势恶化到今年越南发生金融危机的地步。不痛,是下不了最后决心的。因此2008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可以推测:高通胀估计是下不来,但也不至于马上恶化到信用体系崩溃的地步,因为数量型紧缩这副药多少也能管点用,中国经济低增长的概率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