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后,现在进入了灾后安置与重建阶段。在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已经调整了救灾工作的重点:“在继续做好被困群众搜救工作的同时,把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对于抢救人员的第一个阶段,灾后安置与重建面临的挑战更大。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6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360058人受伤,失踪23150人;紧急转移安置1438.241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0.9241万人。
超过1400万的灾民需要重新安置,而灾后重建工程可能需要1-3年时间,在这个漫长的时间内,上千万灾民群体的居住、生活、医疗、工作、重建,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可以肯定,中国的政府、经济体系、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来为灾区提供持续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保证安置灾民,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连续“督阵”,分别赴浙江省湖州市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到河北省廊坊市实地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胡锦涛在湖州和廊坊都向当地政府和企业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加班加点,向灾民提供合乎质量的帐篷和简易房。胡锦涛在廊坊对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今天来,既是看望大家,也是来给大家下军令状的。必须完成任务,而且要把任务完成好。”中央很清楚,如果灾民不能获得基本安置,灾后重建工作就无从谈起。
如果说人员搜救考验的是政府机构和军队的反应和应急能力,那么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考验的则是国家经济体系的资源动员与支持能力。在第一个阶段,政府和军队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第二个阶段,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则同样重要,政府的许多救灾举措需要通过企业来实现。
救灾是一个特殊的时刻,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都做出更多的奉献,需要全社会投入更多的资源。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来看,湖州和廊坊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现在都是以紧急状态在加班加点生产,湖州某民营企业现在10天的产量相当于过去半年的产量,这些民企都在以极高的强度运转,来支持抗震救灾。
但是,越是在这种特殊时候,越需要政府重视保护企业的正常利益,提供必要的资源与资金支持,该付钱的付钱,该给贷款的给贷款,总之不能让企业做无偿劳动,或者承受损失来做出贡献。观察中国社会现在的舆论,全社会现在都是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呼声,不少媒体对企业募捐额进行了大排队,对于被认为捐款不够的企业,一些公众舆论立刻给予严厉的批评、抨击甚至是辱骂。这些受到抨击的企业有两类受到了“特别关照”:一类是公众一向“仇视”的房地产企业。其中,万科因为王石的表态几乎被公众人人喊打;另一类则是外资企业。在成都市竟然出现了部分民众因认为捐款过少而冲击部分外资企业的现象!
尽管商务部长陈德铭后来出面为外资企业的捐赠进行了澄清和辩护,但国内对于企业在地震之后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苛责,仍然表现得极不正常,缺乏宽容和客观评价,反而带有不少的“仇富”情绪。不能忘记的是,真正的慈善是发自内心的事。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应该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自发地去做慈善,并且对个人和企业的善举都给予肯定。因此,即使是在非常时刻,政府和中国社会都应该注重保护企业的正常利益。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巨大的灾后安置与重建任务,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更需要作为微观经济个体的企业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很简单,漫长的灾后重建工作,需要企业去做事,去长期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