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礼品生产大国,数据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点。统计资料显示,全球传统圣诞礼品和玩具市场容量超过了300亿元,而2003年中国总共出口了将近16亿元与圣诞节相关的小商品,其中一半以上都出口到了美国。据悉,美国人购买的每10棵圣诞树有8棵是广东生产的。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每年出口额为150亿元的玩具商品。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又是全球圣诞玩具礼品的最大供应地。
在深圳,在2004年就已有1600多家礼品企业、130多亿元的年产值、出口额10亿美元,深圳的礼品产业称雄全国。据了解,在深圳这个国内最大、最多的礼品群落中,囊括金属工艺品、文房四宝、抽纱刺绣、水晶工艺、树脂工艺、人造花卉、陶瓷工艺等12个礼品门类,尤其以人造花卉、树脂工艺、金属工艺品等3类现代工艺品最为领先。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礼品行业年均产值增长速度为12%以上,年产值约1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全国从事与礼品相关联的企业总数已超过10万多家,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活力;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批大型礼品生产企业,较大的企业年产值已超过20个亿。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礼品行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对中国的礼品市场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了难得的机会。此前曾有市场人士估计,2008北京奥运礼品市场的规模至少有40个亿。申奥成功之后,国内礼品业笑逐颜开、行动迅速,积极投入奥运商机的发掘行列。其中最被看好的要算专利礼品。除了礼品业商家外,玩具、珠宝、钟表、服装等业的商家都蠢蠢欲动,虎视这一市场。
然而,我们显然没有在奥运会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形象。世界上,人人都知道“中国制造”,但从北京的奥运会礼品市场来看,估计会让不少人失望。总体来说,奥运礼品市场的问题就是质次价高。如景德镇的瓷器,种类贫乏,质量很差,如果你仔细挑三个磁挂盘,就有两个是残次品。在礼品种类方面,也非常单调,除了奥运会的标志之外,远不如北京小商品市场里面的货色齐全。
据北京奥组委人士介绍说,奥运礼品特许经营试运行计划早在2004年8月5日启动以来,经批准上市的北京2008特许商品品种已达500余种,其中包括各式胸章、休闲服、文具、工艺品、丝绸制品、家纺产品、贵重金属、棒球帽、T恤衫、文化衫、纪念章及风筝、中国结等商品。但实际投入市场的特许产品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奥运礼品的入门门槛过高,奥运会会徽、吉祥物、名称和形象都属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企业未经许可不能将与此相关的图案和文字印上产品。
我们不知道,除了特许产品这道门槛之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奥运礼品市场的这种问题的出现?是不是有意将客流导向北京其他的小商品市场?或是市场开发运作当中的疏忽、无能,甚或是腐败?按说,高标准的选择奥运产品,不至于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按说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商品的丰富程度,应该足以将奥运礼品展示场地变成一个个大型嘉年华活动。
想想看,书包有多少种?背包有多少种?文具有多少种?玩具有多少种?服务和服饰有多少种?……礼品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等元素加入进去,又能开发出多少种奥运礼品?我们相信,在国内的奥运礼品生产和开发中,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被挡在了门外。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不缺少有效率的工厂,中国也不缺少设计者,中国缺少的通常都是一种精神,尤其是开放和拓展精神。至少,在奥运礼品方面,我们同样看到了这种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失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