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2月份CPI数据。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城市上涨8.5%,农村上涨9.2%;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1月份上涨2.6%。
从数据看,虽有雪灾等因素影响,但这样的高通胀数据目前还用“结构性通胀”来解释,恐怕难以自圆其说。那么,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由原材料的上涨……一步步地演化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只要是花钱的地方,现在的价格都或多或少地高于过去。这样的通胀时代,如果我们手中还存有一定量的人民币,我们还会甘于将钱放在银行?恐怕谁也不会了,至少不会作为首选,那么钱又将投到何处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钱不放在银行,剩下的“存放”渠道在中国也仅存不多了,不外乎股市、楼市,不敢自己炒股的,想稳定一些的大多选择基金,要么购买黄金类的产品,金额到达一定数量的可能会选择购买不动产保值。当然,什么市场都存在风险,就看我们怎么选择,当前连存银行这一我们认为最为可靠的地方,都变相“赔钱”,我们又能指望别的投资渠道能给予投资者以什么样的承诺呢。选来选去,长期来看,恐怕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购置不动产。并且,这部分需求在银行的实际利率为负的时期,会长期存在。
此种大背景之下,我们认为很难看到全国范围内,房地产行业整体出现拐点。然而,中国区域过于广泛,房地产区域性很强,因为在布局地区出现价格的回调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之前在珠三角地区,有的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涨的过猛,的确出现了局部的泡沫堆积,那么现在看来,这些地区的房价出现下调,可是价格回归价值的一种合理现象,我们并不认为这就能代表整体行业的拐点。
再来看企业,因为只有了解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的动向,才可辨别该行业的景气以及市场的走向。先拿在过去两年内房价长势迅猛的代表城市——东莞来说,受政策环境和成本因素的影响,珠三角的制造企业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正进行着外迁,而且在资金上,也进行着紧锣密鼓的产业转移。种种迹象表明,制造业资本正在向楼市移动,一个新的经济迹象正在珠三角悄然发生。
数据显示:如果将东莞2007年度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与2003年对比,则会发现曾引领东莞纳税龙头的制造业,正在逐步退出纳税前10强。在2003年,东莞共有4家制造生产企业进入纳税前10强,其中房地产开发上榜企业仅占2家,其余4家分别为贸易公司、民营酒店和2家房地产咨询公司。而到了2007年,在东莞市的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前10名中,仅剩1家制造业企业,其余9家全部来自房地产开发企业。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些资金的转移会给东莞的经济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单就资本逐利的角度来看,制造业的资金投资于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明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至少在未来几年之内是向好的。
再来看行业内有代表性企业的动向,近日,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在参加2008年中国工业地产高层峰会时透露,万通实业已在工业地产领域展开投资,首个项目将尝试与一家大型企业合作,收购该企业位于二线城市工业园区内的厂房和土地,再将厂房返租给该企业。显然,此次进军工业地产将成为万通实业业务转型的重要环节。虽然首次涉足工业地产,但冯仑语出惊人:“万通实业将有可能在一两年内成为本土最大的工业地产投资商。”在冯仑看来,工业地产的市场投资回报相对稳定,需求旺盛且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小。房地产教父这样的人士对待目前市场的动荡,以及政策的多变,他们带领自己的企业的适度转型也并没有偏离行业的主轨道,只是稍微转向到相对稳定的“避风港湾”。但池还是那个池,水还是那汪水,池水中不同的区域,受外界“天气”、“人力”影响的程度自然不同。
以上种种迹象,无论从当前的宏观形势,还是从行业内企业的细微动向,都体现出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实质性的拐点,再或是长期的萎靡不振,可能性并不大。有的只是正常的缩量以及观望的过程……。试想,我们自己置身在一个市场较为敏感、动荡的时期,会是怎样的态度?持币待购也许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至少如果我有钱,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