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3月15日加息,确定了美国已进入加息周期。这也带来一个市场关注的问题:全球是否由此进入与过去不同的紧缩时代?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央行大放水以来,世界已经习惯了流动性极度宽松的环境,进入紧缩时代意味着趋势将会逆转,这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将是一场大转变。
我们的判断是:全球并未进入紧缩时代,而且在短期内不会进入紧缩时代。
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是因为美国经济的稳定复苏。IMF预测2017年美国经济增速将达到2.3%,美国财政部长努钦预期2018年美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3%。在美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同时,其通货膨胀率已接近2%;失业率约为4.6%到4.7%,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在此种背景下,美联储势必要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不过,全球经济的复苏并不同步,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欧洲,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7%,是欧债危机以来不错的增长。欧委会预计今年欧元区19个成员国经济整体增长为1.6%。欧委会预计,在2016年至2018年,欧盟28个成员国的GDP都将实现增长,这将是2008年以来的首次。不过,欧洲经济仍存在一些隐忧。就业方面,欧元区失业率2016年高达10%,预计今年会降至9.6%,2018年将降至9.1%。通胀率方面,欧委会预计今年欧元区通胀率为1.7%,高于此前预期的1.4%,2018年估计为1.4%,仍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接近2%的目标。如果考虑到英国脱欧、移民问题的负面影响,欧洲经济的复苏仍不算坚实。
在一系列宽松政策刺激下,日本2016年经济实际增长为1.0%,并连续四个季度实现了经济环比正增长。应该说,日本经济呈现出复苏态势。不过,日本经济的回暖仍很微弱。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日本经济维持温和复苏趋势,料转为温和扩张。日本通胀确实有向着2%目标的趋势,但缺乏力度。日本综合研究所预计,2016年度和2017年度的日本经济增长率将分别提升0.1和0.3个百分点。不过,日本个人消费仍呈现低迷状态,且有长期化的趋势。在日本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之下,日本制造业的设备投资将难有起色。对于家庭收支部门来说,社会保险金负担加重、以及以青年阶层为中心对未来担忧情绪的加大,预计会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
中国经济在2016年实现了不错的6.7%,201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6.5%。虽然中国有能力实现经济目标,但中国经济目前也处于稳增长与改革结构问题的微妙平衡状态,债务风险、去产能、金融风险、失业问题都对中国经济形成了抑制。在目前阶段,中国还太可能跟随美国实行收缩的经济政策。
实际上,不论欧洲、日本还是新兴市场,今年仍面临着不少不明确因素。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还未露出全貌;英国3月触发脱欧谈判仍可能引发全球不确定性,带来欧洲经济下行风险。希腊与欧盟在债务问题上僵持不下,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大选国的反欧盟党派都是潜在的风险。欧洲的银行风险问题,也成为欧洲紧缩货币政策的软肋。日本工资难以上涨和长期通缩的惯性,拖累经济复苏。在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中,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都很脆弱。
在这些政策因素、经济结构性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判断全球经济基本面是否真正回暖还缺乏坚实的基础。经济复苏的落差必将导致各国经济政策的落差。欧洲央行虽然已表示了紧缩之意,但速度和幅度仍不坚决;日本央行行长已经明确表态,不跟随美国的利率政策,仍将维持负利率政策,如有宽松的必要,下调负利率也不是没有可能。。中国的情况也大致类似,虽然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但稳增长的要求仍需保持宽松的流动性。总体来看,全球仍然处在流动性过剩的阶段,美国加息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已确定无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很快进入紧缩时代。我们估计,要到今年年末,全球市场是否紧缩才会有更加清晰的市场信号。短期之内,全球市场环境仍然相对宽松。(A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