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道琼斯通讯社的消息,瑞银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表示,中国全国人大会议昨日(5日)的开幕式讲话没有什么新意。瑞银称,经济增长目标仍是老生常谈的8%,有关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措辞也与近几个月听到的一样,同样预计通胀率将放缓。瑞银还称,但考虑到通胀率居高不下、政策紧缩忧虑以及雪灾对经济的影响,中国未来几个月的利空消息将不断。预计市场在解读中国经济方面将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因为很难分清美国经济放缓将对中国造成暂时还是长期影响。
拥有庞大的专业研究力量的国际投行尚对中国当前的形势问题看不清楚,更不用说中国那大多数正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早前分析师就曾指出,形势严峻之时,中国政府的政出多门让不少企业头疼,纷纷抱怨对未来的形势看不清楚,政府到底想怎样,企业根本摸不着头脑。这种信息不透明的状况,让很多企业对未来的资本支出计划、招工计划、价格营销计划心里没底,也不知道未来成本会涨成什么样,只好走一步算一步。现在看来,这种心态不仅仅是在一部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中存在,就连国际投行也同样为此烦恼不已。
分析师最新了解的信息是,与国际投行类似的,一些在国内从事制造业的外资产业大腕们,也开始认为,当前形势是一片大雾,看不清楚未来。一家在电梯制造业数一数二的厂商今日(6日)向安邦分析师抱怨,近一段时间钢材价格快速上涨,这种价格涨势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由于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扬,该企业车间工人已经基本无活可干了,因为上游原材料成本太贵,超出了该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
显然,对于电梯制造业而言,房地产方面的需求受到从紧政策的严重影响,而上游原材料成本飙涨,使得这样一个成熟行业根本无法在短期通过生产技术进步来消化成本压力,两头受压,停工、停产几乎是一种必然。但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当外资产业大腕们都无法消受这种成本水平之时,我们可以认为国内绝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已经全部处于高度的忧虑状态之中。
企业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他们能够指望原材料成本不再上扬吗?或者他们能够指望从紧政策的松动,带来需求增长的恢复吗?分析师要指出的是,鉴于当前中国此轮通胀属于典型的货币增长过量导致,是需求因素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因此指望原材料价格不再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原材料价格完全以需求为主导,而同时中国资源匮乏又使得原材料紧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所以指望原材料价格下滑,等于在指望政府利用从紧政策将需求打压下来,然后再将压力传导到产业链上游。但这一过程,毫无疑问就是企业们当前所遭遇的困境。企业还能够指望从紧政策松动吗?也非常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5日)已经清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抑制住通货膨胀,同时还有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和哄抬物价等行为。
我们且不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拥有价格上的自主权,囤积居奇本就应该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权利,至少这个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向市场明确了从紧政策的信心,哪怕是采用更多的行政手段,也会在所不惜。近期央行不断出现千亿票据发行,而且3年期央票也越来越多,也同样显示了政府回收货币的决心。
处于产业链两头受压困境中的企业是不是已经没有办法?也不是。大家只需要回顾2004年严厉宏观调控政策之后的2005年就清楚了。当时,2005年中国吸收了724亿美元的FDI,比上年增长了近20%。在这种情况下,在2005年上半年还悲观的企业,突然发现原来2005年下半年并不是那么难过。同样,今年1月中国的FDI不是增长了100%吗?外汇资金流入中国既然有如此决心,企业又有什么理由对未来泡沫的进一步膨胀,丧失信心呢?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我们认为,未来很可能出现更为庞大的外汇资金流入,这在当前货币体制下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货币投放。或许今年央行又会面临一个收流动性都收不完的窘境。一旦这样的局面出现,处在困境中的企业也就慢慢会感觉好受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