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海啸之下的美国股市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暴涨。10月14日,道琼斯指数大涨936.42点,为大萧条以来单日最大涨幅。而此前,道指已连续8个交易日下挫,期间2400点的跌幅为该指数112年历史中最糟糕的单周表现。当日,欧亚股市也全面上涨,单是香港基准指数就飙升了10.2%。
美国股市连续下跌之后的大幅反弹,实在是事出有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财政部透露,美国7000亿美元拯救方案的实施细则将有大幅修改,其使得美国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程度可与大萧条后媲美。而这些措施也终于让市场看到了金融市场恢复正常的一丝光亮。
最新消息显示,作为7000亿美元拯救方案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将使用其中的1250亿美元购买9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其中包括大摩、高盛、花旗等华尔街金融巨鳄,而且,并非所有参与其中的银行都愿意向政府出售股份,而是迫于政府压力只能同意。另外1250亿美元将用来给全国其他金融机构注资。此外,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将对银行新发行的3年期债券提供担保。在美国宣布此项调整的同时,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在14日也推出了一项金额高达9600亿欧元(约合1.3万亿美元)的银行拯救计划,内容均涉及为银行再融资提供担保,同时直接向银行注资并取得股份。英国政府更是棋先一步,在14日已直接动用370亿英镑购买了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三家银行的股权。
为什么资本市场会对美国此次拯救措施的修改反应如此热烈?这需要我们先要了解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困境究竟是什么。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欧美各主要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现金流断裂风险。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恐慌情绪的蔓延,本月9日,美元3月期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达到了4.75%,这是至去年12月28日以来最高的水平;而作为衡量资金紧缺程度的标准,Libor-OIS利差扩大至创记录的350个基点。这样的高水平使得银行间拆借基本上停止(除隔夜外)、企业用来融资的商业票据更是无人问津,银行金融机构短期融资日益艰难,货币市场已事实上处于冻结的状态。其次,各种票据违约率风险的上升,使得各家银行持有的衍生品和其他形式的资产仍然处于不断的缩水之中,金融机构被迫进行的“去杠杆化”更令这一趋势雪上加霜,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风险,那些财务杠杆水平很高的金融机构(如大摩、高盛)尤其如此。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投资者、客户和交易对手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已经丧失殆尽,市场恐慌气氛仍在持续和弥漫,恐慌气氛下所产生的种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有使得整个金融大厦坍塌的可能。不仅如此,金融市场危机已经开始广泛波及到实体经济,因为金融系统现金流动的终止,将使得银行大幅缩减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贷款,企业通过货币和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也被阻塞;对美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金融资本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意味着实体经济领域的“速冻”。
正是有了对金融机构困境的清醒认识和此前英国救市方案的榜样作用,美国政府才决定实施更激进的入股金融机构的措施。如其所愿,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救市措施无疑是对症下药,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涨幅。首先,美国政府直接注资金融机构并获得优先股份,不仅使这些银行马上获得了救急的“鲜血”,缓解了银行流动性危机,而且也降低了银行资不抵债的风险。直接注资措施连同今后美国政府拟进行的不良按揭衍生资产的收购,将显著改善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其次,美国政府开始担保银行新发债券的措施,将减少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同业拆借、购买债券的风险,连同欧美央行向市场无限量注资货币的措施,这将缓解金融机构日益干涸的现金流量。再次,入股银行相当于为这些机构注入了政府信用,而凭借华盛顿的信用,投资者可能将逐渐恢复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而金融市场也将逐渐开始运转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直接持有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股份,本身就是在拿政府信用做一个大的赌局。在这场赌局中,华盛顿将毫无疑问地失去信仰自由资本主义的标签(事实上,此前美国政府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全面入股金融机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担忧本届政府会担上一个否定自由资本主义的恶名),现在则在赌以无所顾忌的政府信用能否拯救金融市场。但凡赌博就有输赢,赢了,问题自然获得了解决;输了,冰岛国有化银行进而导致政府危机的例子就在眼前。目前,看两种可能性都还存在,只不过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四六开,华盛顿的赢面比较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所谓形势逼人强,在此轮危机之前,谁会想到美国政府会大规模持有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股份,但现在,这种对自由资本主义全盘否定的办法已经成为华尔街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不过,鉴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的整个赌注似乎是压对了——预言金融市场是否处于底部尚为时过早,但起码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在往市场认可的方向上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