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了危机的乳品企业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来源: 转载自北京安邦信息 发布日期: 2008/09/26 0
    毒奶粉事件在中国引起的震荡,绝不仅仅是奶粉市场和广大消费者,也不仅仅是多名官员被罢免,还对中国奶业的整个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目前中国的奶业产业链中,最上游的部分是广大的奶农,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奶制品厂供应大量的鲜奶。毒奶粉事件爆发后,危机迅速蔓延到奶农身上。最先出现的是收购问题。由于多家奶制品厂暂停或拒收鲜奶,使得奶农们的牛奶无处可售,只好忍痛倒奶。在三鹿集团的收奶重地——河北正定县,据称有的牧场业主已经倒了数吨鲜奶。河南的奶农也不得不含泪将数量巨大的鲜奶倒掉。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之初,在农业部门的协调下,三鹿的供奶商跟蒙牛、伊利签了协议。但是,苛刻的购奶条件和灰暗的前景仍令奶区业主们忐忑不安。有奶农透露,“他们(指蒙牛、伊利)把蛋白指标定得很高,要求含量为2.95%,这个季节,就是奶在牛肚子里也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鲜奶就只有倒掉。蒙牛更是放弃了在河北正定地区收奶,让奶场把奶交到太原奶站,要往返400公里,路远费用高,就是到了太原也可能被拒收。有奶农哀叹,“原本卖到3000元/吨的鲜奶,前几天只卖到了200元/吨,现在卖到150元/吨都没人要了,如果这样,我们连一星期都坚持不了。”
    除了牛奶收购难题,还有资金难题。目前,许多奶农被奶制品厂拖欠奶款,以三鹿集团尤为严重,被拖欠的奶款暂无指望。许多奶厂业主的损失可能高达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之多。一些奶场业主表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以后奶的收购得不到保证,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众多的农民把牛领回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逼着奶农杀牛,这也将杀伤乳品行业的元气。
    在我们看来,乳品企业拒收鲜奶的行为应该受到指责。有些人声称,蒙牛、伊利的产品也有部分被下架召回,商场里的奶都卖不动了,在自身销售状况受到较大影响时,政府没有道理强迫它们去收购原料奶。这种理由看似有理,却忽略了一点——现在是危机时刻,而且奶农们的困境完全是由于乳品企业的问题造成的。企业可以出于自保而拒绝收奶,那奶农们的全部身家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毫无选择余地,他们又找谁去评理呢?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让广大的奶农破产,让农民的主要资产——奶牛贬值。
    中国目前还没有集体诉讼和集体赔偿制度,如果广大的受害者、消费者以及奶农可以动用这种权力向问题企业索赔,它们很可能赔光了全部身家也难以补偿。既然目前的制度缺失为乳品企业提供了制度保护,那么它们现在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收购鲜奶,实际上是它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我们看来,伊利、蒙牛暂停或拒绝收购牛奶,在目前形势下就是公然卸责,向社会和政府挑战。类似伊利和蒙牛等企业,都是与奶农有合同关系的,即使有些没签合同的,也存在事实上的合同关系。政府部门必须正告这些企业,必须执行合同,拒绝收购则意味着必须进行合同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乳品企业虽然是上市公司,但迄今为止,对于上市的问题乳品企业,我们没有看到证券监管部门对它们有任何表示。要知道,这些问题企业的问题性质是在造假欺骗,是公开的违法违纪,对于这种行为,证监会怎么连基本的警告和申斥都没有呢?作为监管者,证监会是不是在不作为呢?如果证监会有智慧,应该意识到现在的反应迟缓会带来负面效果,等到市场都意识到它监管失职时,证监会再采取行动就迟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对于乳品企业的暂停或拒绝收奶,对乳品企业拖欠奶农钱款的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加以干预,这已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政府干预,而是维持危机状态下的基本公平,最大可能地保护产业链上各个群体的利益。对于不顾大局的企业,应该重罚!

川投集团网站群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川投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燃气发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售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雅安市名山区川投燃料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佳友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华西牙科有限责任公司 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 川投集团甘肃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西昌川投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牙谷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关注川投集团 微信扫描上方二微码关注
遂宁宏明华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