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是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周,而国内资本市场以连续下跌来迎接经济数据的披露。是中国经济数据十分糟糕吗?并不尽然。从数据本身看,有好有坏。
“不好”的数据大致有如下几个:工业增加值数据增幅回落。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同时这也是自2007年3月以来最低增速。居民收入增幅下滑。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名义增长为14.4%,扣除通胀因素,实际仅增长6.3%,这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名义和实际增速:17.6%和14.2%。此外,7月PPI涨幅创出12年新高,达到10%。
“好”的数据大致有:出口增速回升。7月出口增速重新站上20%关口之上,高达26.4%,这大大高出6月份17%的出口增速,同时也超出市场预期水平。名义消费数据大幅增长。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9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扩大0.3和6.9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创出12年来的月度新高,此前的纪录为1996年2月的28.1%。此外,尽管7月PPI高达10%,但CPI则回落至6.3%。
对于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市场的解读则各异。今年1-7月,国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2160亿元,同比增长27.3%。到7月底,新开工项目144467个,同比增加12368个;但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6742亿元,同比下降2.9%。悲观者认为,考虑到通胀高企,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投资增长只有约17%,增速并不算快;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出现负增长,显示未来投资面临放缓压力。但乐观者认为,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之下,前7个月的投资名义增长还能保持27.3%的增长,显示国内投资仍比较旺盛。
观察市场对经济数据的反应,以及舆论对经济数据的解读,我们发现,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较为悲观。尤其是考虑到外部经济环境的阴影越来越浓,看空中国经济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对中国经济的担心可能过于悲观,如果以此来指导未来的企业战略决策,可能会导致对中国经济的误判。
应该认识到,中国经济有庞大的规模,经济运行也有巨大的惯性。从前半年情况看,中国经济仍然维持了10.4%的高速增长,这在全球经济一片衰退的阴影下,是难得的增长“绿洲”。的确,中国经济增速已有放缓迹象,但不要忘了,中国政府已经调整了宏观政策的基调——仅仅半年左右时间,中国的紧缩政策已经基本转舵。在国内背景下,这是在向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保持增长很重要;而政府的推动将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增速的重要保证。
从对外贸易来看,我们仍然维持此前的判断:中国出口增速仍将维持在一个可观的速度。只要出口增速不低于2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就不会“拖后腿”。从前7个月的出口情况看,在国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整体出口形势仍维持在可观的水平。我们不认为这种格局会出现明显恶化。
至于市场一致担心的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下跌效应,我们认为出现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奥运会期间对国内经济的抑制效应比估计的更大,因此奥运结束后的需求反弹可能会较为明显。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之下,以及结构性的信贷放松政策之下,短期经济增长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客观看待中国最新的数据,最悲观的评价应该是中性的,总体数据只能说好坏参半。目前的悲观看法,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经济领域中的“熊市思维”——投资者只看到坏消息,看不到好消息。企业决策需要有前瞻性,投资行为需要有提前量,过度悲观地估计形势,可能会错过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