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大幕。不管中国的奥运准备受到何种评价,这场全球盛会仍以它自己的步伐如期开始,全世界也开始接受中国奉献的这场盛会。
从今年3月开始,北京奥运会在全球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在奥运圣火传递中达到高峰。此后,对北京奥运的负面报道已成为西方媒体的一种“习惯”:人权问题、“藏独”问题、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对中国的种种负面报道已形成一种氛围,一些外国政要表态抵制北京奥运,不少商人甚至也不敢到中国来看奥运会。中国处在尴尬之中:一方面要尽力准备欢迎客人,一方面又要面对部分客人的挑剔甚至辱骂。
不过,这种情形在近期开始改变。一个值得注意的窗口是西方媒体,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报道在悄悄改变——正面的、客观的报道开始增多,负面的报道开始减少,越来越多的北京奥运会“内情”被媒体发掘出来,并告知世界。
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与机场扩建一起总耗资为30亿美元的北京新航站楼,让很多外国人感到惊讶。英国BBC记者称,英国媒体认为,伦敦希思罗机场的5个航站楼加在一起都不如北京这座新航站楼大。一个第一次来中国的欧洲人说,新航站楼让欧洲的机场设施相形见绌,欧洲好像还在中世纪。
北京的天气仍然很不“配合”,除了8月头两天天气尚好之外,近期北京一直被阴霾笼罩。有美国运动员到达北京时,甚至夸张地戴上了黑口罩(事后他们向奥委会和中国道了歉)。不过,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阿尔内•永奎斯特解释,近期笼罩在北京城上空的灰黄色的霾只是雾气,而媒体夸大了污染问题。《纽约时报》8月5日也报道,虽然北京有些雾蒙蒙而且潮湿,但并未给抵京的运动员带来烦恼,比如美国举重选手卡丽落•冈普等运动员患有哮喘,但他们感觉良好。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愿意从下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北京在治理空气污染上已经投入巨大,与过去相比,北京的空气质量在改善。
对于北京提供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许多国外媒体和运动员也给予了好评。路透社的报道称,北京为见惯世面的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化氛围,在簇新而简朴的奥运村,运动员们很珍视这种氛围。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报道,德国代表团对驻地感到满意,认为轻松活泼的设计超出想象,“虽然不是五星级酒店,但所有人都喜欢这里”。俄罗斯代表团副团长则盛赞,“从未见过如此舒服、如此方便的奥运村,所有细节都被组织者想到了,完全可以用‘梦幻世界’来形容奥运村。”
北京在奥运服务方面所提供的人力和热情,也让外国运动员和记者印象深刻。在机场,各国体育团队纷纷抵达,穿不同制服的奥运志愿者则主动提供帮助。一些国外媒体对志愿者的评价是,“年轻、微笑、热情、外语够用”。对于北京市区内的奥运专行车道,一些国外媒体也理解,这是北京市民牺牲了道路资源来为奥运会所做的贡献。
不管受到多少非议,北京奥运会受到重视则不容置疑。北京奥运会的贵宾名单反映了这一点,奥组委官员称,出席北京奥运会的王室代表、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共计104位,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说中国广邀政治人物与会是在国际上“要面子”,但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政治考虑,中国的邀请同样也是各国政要所不能忽略的“面子”,正如美国总统布什所言,他不出席,可能会“冒犯中国人民”。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北京奥运会能够成功吗?这需要所有参赛运动员、记者和游客来评价。但中国、北京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付出最大努力,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奥运会的客人。中国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去享受奥运。祝北京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