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0日召开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披露,截至去年底,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达21万个,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利用率不足15%。同日,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场所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同比增长51%,保有量居全球首位,但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够合理,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对此,刘宝华直言,充电桩利用率低已成为制约充电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公共充电桩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不同区域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呈现两极化差别的情况,就在同一个城市中,部分地区利用率可达到70%,部分地区却极低。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则认为,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低的原因还有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安装位置较为偏僻,用户难以找到,以及各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互联、互通水平较低,部分充电桩接口不兼容,充电桩被损坏导致充不上电等。目前,在公共充电桩只有15%使用率的背景下,运营企业基本无法实现盈利。有资料显示,目前单个充电桩“硬件”成本约为2万元,而建成一个充电桩,整体投资约为10万元。而且,公共充电桩的盈利仅能依靠收取充电服务费,充电桩所在停车位的停车费用并不计入充电桩的运营收入中。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公共充电桩快速铺开得力于政府补贴。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发改委给予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30%的建设补贴,以及特定项目补贴、运营补贴等,未来还会增加服务费补贴。这种高度依赖单项政府补贴的运作模式,及其容易导致系统性资源的错配,造成为补贴而建桩的现象,进而导致该密集投放的区域供少于求,该稀疏的地段供过于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