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场馆运营商们经营恐难胜预期
来源: 转载自北京安邦信息
发布日期: 2008/08/06
0
北京在营建奥运场馆时,新的建设运营模式被引进。2003年,北京市政府采用BOT模式,将“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经营权对外招标。据8月4日《财经》报道,参与BOT模式获得奥运场馆经营权的企业,包括北京城建、北辰集团、北京天鸿等,均系大型国有地产开发或建设集团。由于信托、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方式均难以用于奥运场馆投资,这些国有大型企业对奥运场馆投资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一旦经营不善,国有银行将生成大量不良资产。北京市发改委奥运经营高级顾问黄为认为,“奥运场馆的经营风险看似转嫁给一些国有企业,但一旦奥运场馆经营严重亏损,BOT模式将经受考验。政府作为场馆所有者依旧会有损失。”7月19日,“鸟巢”的运营商北京中信联合体体育场运营有限公司宣布,启动“鸟巢”赛后运营工作。据悉,中信体育场运营公司将斥资5亿元改造“鸟巢”,建成一个文化Mall,包括购物、就餐、娱乐等业态。尽管奥运场馆的经营预期看似红火,但黄为仍认为,聚集在奥运村周边的众多场馆要实现盈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奥运场馆如此集中地建设于同一区域,在历次奥运会中都未出现过,这些场馆将为一块不大的蛋糕展开激烈竞争。”黄为认为,奥运场馆的建设与北京高端消费市场的承载能力相比,明显超前。缺乏商业配套及过于单一的功能,将令这一地区很难形成一个繁荣的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