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这一盛典,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胡锦涛主席近期连续视察奥运会的准备情况,就体现了中央对奥运会准备工作的高度关注和最后鞭策。由于这场盛典的规格空前,当前国内许多工作都要为之“让路”,这使得国内经济社会体系的运转出现了变化,固有的节奏要因奥运会而调整。
身处北京,可以从很多方面感受到奥运会对正常经济活动的“扰动”。在微观层面,不少企业的生意现在已经放缓节奏,甚至出现停滞——建材、装饰、房地产建筑等。不少在京的企业也很配合地调整了工作时间和节奏。比如某家著名的外资电信企业,就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周工作3天,为时两个月。还有不少企业已经把会议、生意洽谈转移到了外地——奥运在即,的确不宜往北京来凑热闹。不少企业的老板们,也把大的商业活动安排到了奥运会之后。
除了微观企业之外,我们注意到,一些大的行业领域内的活动安排,也被放到了奥运之后。比较典型的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谈到中央企业的调整时,虽然对部分央企的表现不满意——“3年早过去了,不能成为行业前列的,我放宽到前六名,一定调整!”不过,调整工作还不能马上进行——“奥运会之后我们会采取措施,分批来调整,措施也很简单,奥运会后会发给你们一个表,你们自己去选怎么调整”。
除了国企改革之外,很多其他改革措施也要因奥运会而动。比如说价格改革,尤其是资源价格改革,与通胀问题纠缠在一起,给今年的宏观经济决策添了不少麻烦,改革的压力其实很大。不过,奥运会使这一切暂时出现了停顿——电价、油价、粮价、燃油税等改革,市场都憋着看奥运会之后的戏,因为大家知道,奥运会期间国内必须保持价格的稳定。
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也弥漫着浓厚的“奥运会情结”。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全球通胀持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心态,股市表现为持续下跌,市场信心已经处于十分明显的“熊市”心态。但近期官方媒体的不断喊话,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官员的明示,都在向市场展示一轮“奥运行情”的前景。虽然政府没有直接救市,但市场心里其实都明白,政府不希望股市在奥运期间大跌,加大国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然而,奥运会之后会怎么样呢?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在这种不确定性预期之下,有可能在奥运会之后形成一轮新的市场波动。
在更宏观的层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要进行调整,调整的幅度如何?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战略该如何落实?这些经济战略层面的宏观大事,也需要考虑到奥运会因素,把研究和落实的节奏都调整到以奥运会为中心,一切可能引起大的反响的政策变化,都会放到奥运会之后再做。我们注意到,《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央政治局可能于近期开会,讨论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问题。如果开会之说属实,我们相信,这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可能是围绕奥运会这一中心来讨论分析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总体形势。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微观、中观再到宏观层面,国内市场都在积聚一种共同的心态:一切等到奥运会之后。这种共同的心态,将使得许多经济活动和政策变化在奥运期间放缓,而在奥运会之后则会集中启动。值得留意的是,这种共同的节奏变化,会不会引发市场环境和政策上的“共振”,引发一些剧烈的市场变动呢?当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预期都趋向一致的时候,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不能不防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