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当前正处在宏观经济决策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一是指中央正在考虑下半年的政策是否调整、如何调整的问题,政策未最后定案;二是由于政策处在“可变动期”,各方面都在发挥影响力,参与政策博弈,以便影响决策。
未来宏观政策的变化,不外乎两个方向:“松”,或者“紧”。从诸多迹象来看,宏观政策由“紧”变“松”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近期中央高层四出考察,温家宝总理到了长三角、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了广东、王岐山副总理则到了山东;此外,商务部长陈德铭到了浙江。他们调研的重点都是贸易、物价、金融等领域,这将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提供直接的判断依据。
观察国务院官员最近的表态可以发现,在政策重点上有了微妙变化。温家宝在长三角考察时谈到当前工作重点,排在首位的是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抑制通胀则降为第二位的“突出位置”。近期一些地方官员向中央反映当地经济的问题,基本上也是冲着从紧的政策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学者也纷纷对从紧的调控政策表示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表示,面对经济周期作用下的全球物价上涨,中国没有必要主动紧急刹车,如果以控制物价为宏观调控的唯一目标,经济增速下降过快的代价肯定很大。该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由于近期不利因素增多,下半年宏观调控既要防大起,也要防大落,尤其要防止出现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物价水平依然较高的局面。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则一改过去的看法,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继续下行,经济景气呈持续高位回落的态势,“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解除”,“在经济明显回落、CPI进一步下降、信贷和货币投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本月加息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他认为,当前加息的作用非常有限,很可能导致投资因成本上升而明显下降。
至于企业和地方政府,他们对于当前的紧缩政策更是“深恶痛绝”,更是希望中央早日放松宏观调控,尤其是放松此前的紧缩货币政策,为当地绷紧的信贷环境解套。
尽管我们此前曾屡次提出,中国今年的反通胀不能松懈,紧缩货币的政策不应该放松,未来国内通胀可能冲上两位数。但这是“应不应该”的问题,官方也许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从实际的政策动向来看,我们判断,去年底定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即将出现比较显著的转向,一轮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奥运放松期”正在到来。
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一轮政策调整与北京奥运会这个核心事件有关。中国从进入2008年至今,雪灾、“藏独”、恶性车祸、汶川大地震……基本上没有消停过,而外围经济环境则继续恶化。目前中国社会的心态是“人心思稳”——稳定发展不仅是经济上的要求,还是政治上的要求。如果这时老百姓还普遍担忧经济硬着陆、股市暴跌,企业则普遍受困于“资金链”困境,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和谐的环境。据路透社披露的最新信息,中国6月CPI进一步放缓为7.1%,如果属实则是4月以来的连续放缓,这也为宏观政策放松提供了一个理由。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温家宝的讲话,到部长们的调研,再到官方学者的表态,都显示出未来政策将要放松的迹象,一个宏观政策上的“奥运放松期”正在到来。这种政策变化,将会在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资本市场上都表现出来。但决策者是否为通胀恶化做好了准备?能否做到“松”与“紧”的平衡?放松政策将持续多长时间?则充满了让人担心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