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日程安排,国家统计局将在本月17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国内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届时,内外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将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据悉,在这些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中央将在本月召开会议讨论下半年经济运行态势并作出专门部署。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进入“中场”阶段后的政策变化将深刻改变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并最终影响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
据《财经》报道,基于对“趋势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浙江省委省政府带队访问了央行、银监会、工农中建总行等六部门,成为本次宏调后,第一个以省级部门赴京反映情况和申请中央信贷支持的省份。也正是由于浙江面临的问题的典型性,众多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经济政策应该淡化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政策重点转移到经济增长和就业上去。
的确,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来自国内自然灾害,还有国际能源价格飞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下行、国内消费意愿下滑等多种因素的挑战,这与2007年年底时预计的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政策制定者要面临保持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胀的两难选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从来都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过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持续高位的通胀水平。安邦集团策略分析师陈功分析认为,目前的通胀状态还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国内的通胀形势还将进一步恶化,反映国内通胀程度的CPI不排除冲到双位数的可能。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仍需持续。一旦放松,可能会出现前期辛苦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的危险。
但不可否认,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对企业微观经营面造成严重的冲击。中信证券近日对浙江省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已经导致浙江企业利润率过薄甚至无利可图,许多民营出口企业利润率下降50%以上,一些小企业关停或主动歇业。特别是在出口企业集中的浙江南部温州、台州一带尤为普遍——这种现象绝不止于浙江。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两大增长引擎的珠三角和长三角频频出现企业倒闭、外迁的现象。以珠三角地区制鞋业为例,2008年前5个月该地区出口鞋类企业较2007年同期减少了2331家;此外,亏损企业增长12.7%,亏损额增长49.3%。虽然历年都有中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和经营等问题而倒闭,但像2007、2008年这样大的规模还较为少见。伴随企业倒闭、停产、缩产,大量工人已经或即将失业,而沿海地区以生态链条形式存在的产业群落也因此面临断裂的威胁,进而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企业倒闭。
如何缓解这种两难困境?我们认为,“紧货币、宽财政”的宏观基调应该坚持,以发挥“货币政策控制总量,财政政策调整结构”的功能。尤其是对财政政策,不仅要“宽”,而且要“强”。
首先,在通胀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暂时损害较大的部门,可以通过补贴、减税等政策进行支持。例如,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外贸行业,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宏观调控的冲击较为明显,政府财政政策一方面可以对特定的企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对某些行业如纺织业,政府可以回调其出口退税。当然,财政政策的扶持仍需贯彻“有保有压”的策略,对“两高一低”产业的控制丝毫不能动摇。因为中国过去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就是通过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增加资源消耗的办法来实现的,它将通胀压力不断往后推移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因此,“强”财政政策不能以经济结构的倒退为代价。
其次,对于一些国民经济中的瓶颈部门(通胀的发生总是以瓶颈部门的价格的持续上涨为开端),基于市场开放的前提,应以财政投资来引导社会投资。化解瓶颈领域,需要政府财政投入或财政引导投入。例如,雪灾和地震造成的运输瓶颈。此外,财政政策应强化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医疗、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投入,为公众编织一张“保障网”,例如,加大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说,中国对通胀要防更要扛,不是老百姓干扛,而是政府帮助老百姓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永远都是“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当前的形势下,仍应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同时,对于紧缩政策带来的经济阵痛,应该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