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工作重点已从救灾转向灾后安置和重建阶段。正如我们在此前的分析中所说,这是一个比救灾挑战更大的工作。据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截至27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7183人遇难,失踪20790人;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61.2765万人。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将要面对的艰巨挑战。1500万人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荷兰全国的人口数量(1600万),如果按受灾人口4561万人来计算,则相当于法国人口的71%。这个对比显示,汶川地震之后中国需要进行的灾后安置和重建,相当于在欧洲重建一个国家,至少从人口数量上来看是这样。
这一巨大的工作首先会表现为物流系统的巨大压力,这甚至可能是一场物流灾难。迄今为止的救灾进程中,中国中央政府表现出了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在中央强有力的协调和控制之下,各个部门都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措施,以保证救灾所需。让我们来看看人员和资源的动员规模。
首先是军队系统动员了超过10万大军,其次是调动了大量的救灾设备。在后勤和物资方面,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7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56.64万顶、被子350.55万床、衣物833.97万件、燃油45万吨、煤炭94万吨。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报告,截至26日,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1600套、正安装4000套、待安装7200套,生产地已发运14400套、待发运26000套。
但是,这还远不是全部。按照此前民政部门的统计,安置5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需要300万顶帐篷,迄今只调运了不到1/5,而最终需要安置的人口则大大超过500万。官方对简易房的需求计划是,3个月内提供100万套简易房,安置300万人。而目前已完成安装的数量离此还相差很远。这数百万顶帐篷和简易房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物流需求:从原材料和零配件的采购、运输、生产制造、成品运输直到安装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物流支持。
提供帐篷和简易房还只是灾后安置工作的第一步,解决的是数千万人的住处问题。在未来1-3年内,数千万地震灾民的吃喝拉撒睡、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等种种需求,都需要持续的物流支持。在迄今为止的救灾时期,国内的物流体系采取的是类似战时的做法,一切普通的物流需求都要让位于救灾需求。在灾后重建阶段,这种特殊的做法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四川正常的经济生活的恢复与灾后重建的双重需求,会加重物流系统的压力。
此外,灾区严重损坏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也对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形成了巨大压力。如果从有效、妥善这样的目标来要求,地震灾区很多基层地区的道路桥梁都需要重建,这实际上也是重建灾区物流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的庞大规模和艰巨性,都对灾后重建形成了挑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伤害人的生命的地震灾难,目前可以说已经过去;但从灾后安置与重建的任务来看,地震引发的物流“灾难”才刚刚开始。这都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对灾后重建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有足够充分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