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场严重的冬季缺电在南方十余个省市蔓延,罕见的大雪灾更加重了这场“电荒”,不少省市开始拉闸限电,甚至部分县市完全停电。听说,大规模“电荒”是因为电厂存煤不足,而且雪灾阻断了运输煤炭的道路。
经历了这么大规模的“电荒”,领导部门总是要调个研、开个会总结经验教训的。“电荒”教训当然要从煤炭供应入手。据悉,近日一份由发改委能源局、国资委、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办等多个重要部门参与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调研报告》显示,在经历了南方雪灾时的电煤“紧张”后,政府将通过支持“大型煤矿企业”等措施以提高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证以后的煤炭供应不再短缺。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2007年6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还在表示:“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结果仅仅在半年之后,煤炭就由“严重过剩”变成了“极度短缺”。而按理说雪灾之后政府要求大型企业加大煤炭供应,“电荒”就会得以有效缓解。但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是,现在广东省限电措施严厉,南方电网预计在夏天峰值电力缺口将超过1000万千瓦,这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电荒。此信号表明,雪灾和电煤短缺也许并不是“电荒”根源。
其实,安邦早已有多次分析:此前较大范围“电荒”的深层次原因是“机制性缺电”,即由于煤价大涨而且煤电联动机制不能顺利实行,使得发电厂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来保障供应。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政策干预人为造成煤炭生产波动的扩大。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此前公布,过去3年来中国已关闭小型煤矿11155处,而小煤矿2006年在煤炭供应中占国内煤炭生产总量的34%。在大规模关闭小煤矿之下,如果其他煤矿的产量不能弥补,国内煤炭紧缺会更加严重。因此,应对“电荒”的根本之策就是要与以上两方面相对应,即理顺煤炭和电力价格机制;同时逐步放开煤炭生产的市场准入,政府只要管好“安全生产”的本职工作。
但拥有无数博士学位的领导官员的见识显然要比我们这些草民高出很多。这份《报告》就已经给了大型煤矿企业清楚的政策信号:今后对于大型煤矿的兼并,政策的支持可能会十分明显。在我国,以保障能源安全和保证充分供给为由,政府通过大型企业加强对某一领域资源控制力的案例并不鲜见。眼前的就是“油荒”闹得正欢的石油行业。在此领域,无论是勘测、开采,还是在原油的进口、冶炼和成品油的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三家垄断国有企业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国家对石油的控制力不可能再强了吧!但“油荒”还是一波一波地袭来。垄断油企甚至开始了同政府的“博弈”:你可以控制成品油的价格,但你要给我财政补贴,要减免进口关税和资源税,还要缓交石油“暴利税”。
石油行业的麻烦还没有解决,而现在,一场雪灾又使我国的煤炭行业“转头”走在了非市场化的道路上。照这样的路径发展下去,可以预见,最终几个超级煤炭大企业很可能会建立起来,煤炭供应和电荒却会越来越严重,政府官员不断地下去调研、回来开会并给企业补贴,结果是促使了公务员和垄断国企的就业,消耗了从纳税人那里得来的财政收入。为什么我们总是走入30年前拥有绝对控制力时在经济问题上所走入的死胡同呢?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完全的市场准入是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而不被扭曲的价格信号正是其关键——价格高了,自然使微观主体加大供给将价格拉下来,反之亦然。这么浅显的道理正是解决当前所谓“电荒”和“油荒”的关键。而我们的管理部门,却借着雪灾的幌子走反市场开放的道路,拿出“控制力”这个30年前使得物质极度短缺的“宝剑”,这注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经典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