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务对于中资银行未来的重要性,相信国内的银行家们都不会反对了,因为他们几乎都在纷纷大谈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拓展零售银行等发展方向。不过在证券化程度日益高企、直接投资必将逐渐替代间接融资份额的发展趋势下,到底有多少银行做好了面向零售业务的准备呢?
迄今为止,中国国内任何一家中资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能够大大超过20%的,还没有一家。唯一一个中间业务比重高一点的,是在面向国际市场的资金往来方面几乎拥有着政策性垄断地位的中国银行;剩下的,就是国际、国内口碑都还不错的招商银行。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就开始对外走向全面开放,市场还会留出多少时间给中资银行进行调整?从直接融资的发展势头,以及当前中资银行的服务水平看,我们对未来中资银行的业绩表现,持有相当悲观的态度。
投资大师罗杰斯之所以不敢投资中资银行,他所指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京开户,到上海都无法打印账单,由此展示了中国的银行业虽然有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系统支持,但却离全球先进的服务水平差距太远。其背后的意思是,其成本效率水平太低。
应该说罗杰斯指出的问题,正是关系中资银行未来业绩的核心所在。关于中资银行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罄竹难书来表示。仅一个银行排队问题,就可以与消费者打上一年的嘴仗。事实上,这背后就是一个中资银行对公业务柜台和对私业务柜台的资源共享问题,还有就是新技术和效率工具的引入问题。不是不能做,是竞争还未激烈到一定程度,中资银行“懒”得做。
而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在竞争相当激烈的信用卡市场,银行的服务竟然一样的糟糕。
我们相信,没有任何一个银行家会否认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前景,也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不愿意得到更多的信用卡用户。而且曾有股份制银行指出,一张信用卡的发卡成本在100元以上。对于银行付出如此巨大成本吸引而来的信用卡客户,按说应该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换回更多收入才是。或许正是因为成本都花在信用卡发行之上了,对于信用卡服务的投资就被中资银行们所忽视。因此,关于信用卡服务的投诉总是接连不断。
2006年就有一名交通银行的员工抱怨,“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少说有60多家吧,它们当中就算只有一半开展信用卡业务,那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国内银行2002年以后才有零售银行的概念,怎么和人家比?”此前,他的钱包被窃,他的联名信用卡被盗刷15000元,发卡行却告诉他要10个工作日才能找到刷卡的商铺。他认为,服务意识差,将是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中的短板。
类似的问题,在中资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数年时间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IT时代周刊》总编曹健近日指出,“今年春节期间,我在郑州、广州等地刷卡,但是‘瞬时通’却音信全无。开始我以为是像以前那样慢了一点,但几天后,我的手机仍然收不到短信通知。而打银行电话,全都是机器应答,拨打半个小时也不通。终于拨通了人工接听,面对我的问题,服务小姐也只能请我包涵和谅解。”其实早在两年前,曹健就撰文抱怨过广发信用卡使用不便的问题。然而,时隔两年,他可能也没有想到,广发信用卡依然还是不好用。曹健的遭遇,分析师感同身受,因为曾有一晚拨打五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信用卡服务电话,连续4个小时内,竟然一次没有拨通过。
分析师相信,这样的服务水平,完全可以说这样的银行连基本的发卡条件都不具备。怪不得中国拥有超过数千万信用卡用户,却只有10%左右的活跃用户。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如果不是监管机构“鼓励”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如果外资银行能够更快地扩大在国内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数量,相信国内银行市场的竞争烈度远不是现在这个水平。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来自金融开放的压力已经迫在眉睫,中资银行如此的服务水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其收入增长显然难以为继。我们也因此对它们未来的业绩表现持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