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过后,各项政府工作都要上轨道,落实推进。温家宝总理已在全国人民面前立下“军令状”,未来5年一定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但对大部制改革并未拍胸脯。不过,大部制改革是“全国看中央”的焦点,虽然暂不涉及地方政府,却能对地方改革产生示范效应,成败与否的关系很大。
正如我们此前所作的分析,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说白了就是要政府定好位,划定好权限,把该做的服务做好。如果今后中央政府越做越小,越做越虚,政府职能转变就越有效。反之,如果政府越做越大,越做越实,这种改革将是失败的。
这种具有良好愿望的目标能否实现?还有待于具体的改革推进。由于目前的政府职能与各种审批权限、资源分配紧密相连,政府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总体来说,政府应该削权、放权,把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在中国,推进任何改革都不能离开具体国情,权力平衡可能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敏感问题。然而,如果政府改革掉进权力平衡的漩涡,那这场改革很可能因小失大。
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表示,今后国内能源价格的调控,是由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负责,还是由发改委价格司负责,目前尚未明确,我们正在与中编办协调。不过,张国宝个人认为,能源局不应谋求能源价格的制定权。能源局在认为应该调价的时候可以向价格部门提出申请,也希望价格部门在调价的时候能够征求能源局的意见。
具有双重身份的张国宝所谈的能源价格调控,实际上是能源定价权问题。了解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能源定价是非市场化的,但能源定价又不是发改委一家说了算——虽然最终决策权在中央,但中国的能源行业基本上控制在一些超级国有企业手里,它们往往对于能源最终定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石油、电力、煤炭等多个行业都是如此。因此,能源定价权实际上是一件“麻烦事”。国家能源局不愿意要这个权力,希望发改委仍然持有这项权力,也有这个原因。
以小见大,类似于能源定价权的平衡,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肯定不在少数。有些权力是大家都愿意去争的,有些权力则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管的。总之,围绕权力的再分配与平衡,还有很大的行政成本将要发生,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还有很多阻力将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还不仅仅是一场改革官僚体制的运动,还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关。以上述能源定价权的问题为例,其中也反映出国内资源价格改革的落后。以能源为代表,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已经迟滞多年,错失了最好的时机。而且,目前在通胀压力之下,尽管资源价格机制十分扭曲,短期内却难以启动改革。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权力平衡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也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一种艺术。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政府改革,而不是为平衡而平衡。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改革如果不能发生,那么我们的政府体制改革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