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各家银行陆续披露去年业绩。虽然多家银行高管宣称不良贷款企稳拐点来临或不良率已见顶,但这种看法未免有些乐观了。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2016年,“宇宙银行”工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1.20%,回报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净利润2791亿元,虽然利润总量位列全球同行业最高,但同比仅增加0.5%;同时,营业收入6417亿元,同比减少约4%,不良贷款率1.62%,同比增加0.12个百分点。建行净利润2324亿元,同比增长1.53%;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127.10亿元,不良贷款率1.52%,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农行全年净利润增长1.8%,不良率达2.37%,较上年仅微降0.02个百分点。中行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3.67%(上市以来首家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出现负增长);不良贷款率1.46%,比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总额1460.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1.06亿元。交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36%,营业利润同比下降0.42%;不良贷款率1.51%,较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
在部分股份制银行当中,招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11.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7.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7%,不良贷款率升至近四年来最高。浦发银行虽然年内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93%,但不良贷款率1.89%,较上年末上升0.33个百分点。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51%,不良率1.68%,同比上升0.08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几大行中,除了中行营收是正增速外,其他几家的营收增速已经进入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各行的利息净收入出现下滑,四大行去年利息净收入均出现降幅,降幅幅度在7%-9%上下徘徊。几大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均在2%以下,其中农行、建行均在1%以上,工行是0.4%,中行已是负值。
除了净利润增速大幅放缓以及名义不良率继续走高外,其他一些数据同样令人不安。工行去年的拨备覆盖率降至136.69%,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176.4%近4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降至2.22%,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3.08%近0.86个百分点。其他几家大行大多在处在润增速与拨备两难全的局面,去年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度接近甚至低于“150%”,仅有中行去年拨备覆盖率增加了9个百分点至163%。如果不是下调拨备覆盖率,恐怕各家银行的利润数据会更难看。同时,为了压缩成本,四大行正在集体裁撤网点或者对现有网点进行瘦身,其中,农业银行去年对近1800家低效网点实施了瘦身,在12000多家网点推广了标准化转型。四大行的员工总数也在减少。工行2016年中期员工总数比上年末减少6721人;农业银行2016年末员工总数减少6384人,劳务派遣用工也减少了1949人;中国银行2016年中期员工总数比上年末减少6881人;建设银行2016年末员工数较2015年减少6701人。各家银行高管薪酬以及基层员工奖金,也早已大幅缩水。
面对困境,一些大行加快了转型步伐。3月28日,建行宣布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将通过蚂蚁金服的技术能力,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支付宝上将可直接购买建行理财产品,阿里巴巴还将协助建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而且未来建行和支付宝的二维码可以互相扫描。这被外界看作传统银行打破僵局、拥抱创新的举动。招行也在创新方面有所行动,2016年手机银行累计客户达4100万户,交易7.35亿笔,金额12万亿,不良贷款猛减105亿,大降20%,并宣布将每年利润的1%(62亿)用于金融科技创新。四大行的自助终端数量也保持高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建行运行的自助柜员机新增6034台;运营的自助银行同比增加12.87%。自助柜员机账务性交易量达柜面5.3倍,柜面业务分流能力持续提升。农行2016年的自助现金终端为12.98万台,较上年增加7000台;自助服务终端为5.24万台,较2015年增加3900台。2016年自助设备在来行业务中的分流率达86.4%,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中国经济正整体企稳回暖,“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已经出现转折的曙光”。但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则看法谨慎,指出从宏观经济来看,经济企稳和回升比较难;微观面,企业经营,特别是部分企业的经营比较困难,“三去一降一补”对资产质量的提高有挑战。在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国内银行业的坏账水平高度依赖宏观经济增长以及改革实效,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存在、各项改革(包括国企改革)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积累了大量坏账的银行业,未来应对挑战的前景难以过早乐观。从上面给出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即便是资金成本低、在资金市场上有事实上的垄断力量的国有大行,依然盈利惨淡、效率低下。未来,利息净收入下降、成本控制、收益多元化、提高业务效率等,依然将是各家银行长期面对的难题。
此外,虽然,虽然各家银行开始关注金融科技,希望藉此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并与其他机构合作,以此拓宽业务范畴,获得新的赢利点。但相对来说,传统商业银行的创新仍然太少,除了便宜的批发资金,未来能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对接快速变化的市场,还是未知数。而且在僵尸企业难以市场化出清、地方债风险依然高企的情况下,银行的放贷行为能否减少行政命令色彩,更是决定银行不良率能否真正迎来拐点的关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宏观经济下行、微观面企业经营困境改善有限的情况下,未来银行业盈利压力将持续增大,不良率尚难言见顶,应对各类挑战的前景也不能过早乐观。(AZ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