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日,受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盘中首度上破100美元,当日,纽约市场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创下每桶99.62美元的历史最高收盘纪录。这一纪录距去年11月29日创下的99.29美元/桶的最高纪录仅有42天。
如果说,1月2日国际油价首次触摸100美元大关,冲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而在2月19日国际油价首次收盘突破100美元/桶就具有实际意义。
进入3月份,国际油价似乎还没有停住的意愿。3月3日,油价再次刷新纪录,纽约商交所4月份轻质原油期价一度逼近每桶104美元,收盘降至102.45美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时上涨61美分。
我们注意到,2月19日后,国际油价基本上都在保持在95美元以上运行,进入3月份的前几个交易日,纽交所油价和北海布伦特油价都保持在100美元/桶。这意味着,2008年国际油价在90美元乃至100美元以上运行可能并不是梦。
当高盛在2005年夏季预测国际原油市场每桶价格可能冲破100美元的天价时,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然而,在仅有一年半的时间,国际油价已突破百元大关。
对于中国来说,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的石油进口量,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是否意味着前两年热捧的煤变油项目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潮?
高油价持续使煤变油项目盈利成为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煤变油的投资风险
煤变油是一项高投资高风险的项目。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的话说,“当前煤炭液化(即煤变油)的投入产出比是,仅从设备来讲,生产1万吨油就需要1亿元。”因此,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一些业内专家更多担心的是如果在国内大量上马煤变油项目,一旦国际油价回落,煤变油项目将血本无归。
然而,从2006年3月份以来的两年时间,纽交所和北海布伦特油价绝大部分都在60美元/桶以上运行,最低价格也保持在50多美元以上。进入2007年10月份后的半年多时间,国际油价均保持在80美元以上;2007年年末至今,每桶90美元似乎都成了“低价位”。
随着国际油价上涨,原油与煤炭的比价在逐步攀高和拉大。据安信证券最新研究报告,2007年初,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与澳大利亚BJ煤现货价格按相同热当量计算,比价为3.28∶1,到了2007年11月中旬,该比值上涨到4.93∶1。与国际能源价格相比,布伦特原油价格与国内交易煤价格在2007年初时约为4.93∶1,到了11月中旬,扩大至7.51∶1。可以看出,国际上等热值的原油与煤炭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扩大,而国内这一差距增幅更大。
对于国内煤变油项目的盈利点曾有不同说法。神华曾公开表示,“煤变油”的综合成本相当于油价40美元/桶;而兖煤则声称,只要国际油价不低于23美元一桶,“煤变油”就有着很好的前景。据业内人士称,神华的成本估计还是比较保守的。
从近两年的国际油价运行情况看,国际油价可能很难回返50美元以下。高油价运行将使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降低。
中国神华煤变油9月份出油将激发煤变油投资再升温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神华能源公司副总裁薛继连表示,“中国神华的煤制油项目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进展顺利,计划今年9月出油。”薛继连称,该项目总投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具有国家战略高度。据悉,神华鄂尔多斯的煤制油项目首期年产能达100万吨,建成后的年产能为300万吨。按照神华的既定目标,预计2009年煤制油产能将达500万吨,并逐步形成年产3000万吨油品的产能。
除神华煤变油外,山东兖矿、山西潞矿集团的煤变油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去年年末,潞安集团一位煤化工方面的负责人曾表示,潞安已投资25亿元左右,在山西长治县建设了煤制油工业区,并计划在2008年8月的奥运会期间,实现一期16万吨的煤制油装置安装成功并顺利出油。
今年1月份,《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等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评估。
看中煤变油的并非只有国营企业,具有资源优势的民营煤炭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对煤变油项目也是“虎视眈眈”。早在2006年,伊泰就拟投资50.05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煤基合成油48万吨。
还有其它煤炭生产大省,如贵州、云南也对煤制油很感兴趣。
有些投资者甚至准备“曲线制油”。他们的想法是,“从煤转甲醇到煤转油还有多少距离?如果门槛不高,就先上甲醇项目,再等国家政策宽松的时候申报煤转油。”
如果中国神华和山西潞矿在今年下半年顺利出油,那么,国内现在的煤制油项目和潜在的煤变油项目可能出现大干快上的局面。
国家有关部门对煤制油的限制政策出现松动
2006年7月,为遏制国内煤变油和其它煤化工项目“遍地开花”、防止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使煤变油项目“血本无归”,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高了煤制油项目的限制审批规模——“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不予批准。”
在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后,国家对煤制油限制政策有一些变化。据《第一财经日报》转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的说法,“现在看起来,国家对于煤变油项目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
上述专家的理由是,今年1月份,《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等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评估。他认为,“神华、兖矿和潞安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获得批准且目前油价之高让政府对于煤制油项目由观望转为了‘默认’。”
笔者提醒,尽管专家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对煤制油项目态度有转变,但并不意味着煤变油项目会全面放开。毕竟,煤制油是一项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高投资项目,其风险远高于其它项目投资。而且,100万吨/年的“煤变油”项目需投资100亿元,每年需消耗500万吨煤、1000万吨水。这不能不成为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时慎重考虑的问题。
此外,对于煤制油项目来说,大规模地进入商运也是一个难题。目前,无论是神华、还是潞安,都难以离开石油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因此,煤制油项目投资仍需谨慎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