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看社会文明
来源: 转载自北京安邦信息
发布日期: 2016/10/21
0
在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之时,社会文明程度亟需跟上。这方面应该好好向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就是一个观察窗。中国学者段宏庆在赴日研究时发现,日本有极为严苛的垃圾分类要求,不同的垃圾要分开用透明或至少半透明垃圾袋(或者专门的有盖垃圾容器)密封,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扔指定的垃圾。比如在东京都丰岛区,垃圾大致按照可燃性垃圾、不燃性垃圾、资源垃圾(即可回收)、不可回收物品,还有大型垃圾进行分类。每周一和周四可以在楼下垃圾站扔可燃性垃圾,如厨余(必须去除水分)、废纸等;每周二可以扔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每周三扔废报纸、纸壳等资源垃圾;每周四在可燃垃圾外,还同时可以扔不燃性垃圾,如皮革橡胶制品、塑料品、玻璃瓶等;每周五扔不可回收物品以及含有陶瓷、金属类的垃圾。到了周末以及公众假日,对不起,不能扔垃圾,请存放在家中。另外,垃圾需要在早上8点以前放到垃圾站,不是一天什么时候想扔就扔。这些垃圾是可以“免费”扔的。但“大型垃圾”不在免费处理之列,如大家电、家具等物品,必须专门致电“大型垃圾接受中心”,预约申请并另外付费。如果乱扔垃圾,在日本属于“不法投弃”,会被征收高额罚金。对租房者来说,一旦被认定存在不法投弃行为,每袋垃圾要支付5250日元(约合人民币340元左右)罚款,以及为了回收处理该垃圾的全部费用。如果不法投弃行为严重或者屡教不改,租房合约可终止,房租不予退还。日本的垃圾文化有悠久历史。公开资料显示,日本对垃圾处理的制度形成于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早在公元1649年,幕府政权就在江户(即今天的东京都前身)颁布了垃圾只能在指定地点投弃的法令,禁止乱扔垃圾。明治维新时期的190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污物扫除法》,详细规定了垃圾的收集、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责任等。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坚持与努力,日本才最终形成现在的“垃圾文化”,也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之一。但即便处理垃圾的习惯与文化传统已经形成,法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的日本,在《环境基本法》框架下,《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作为两大支柱,相互促进与补充。然后有分门别类的《容器包装再循环法》《家电再循环法》《汽车再循环法》等一系列专门法律,使得整个社会系统运转十分清晰而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