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机构哪些教训?
来源: 转载自北京安邦信息
发布日期: 2008/02/26
0
次贷危机中,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本来偏好次贷业务的投行高盛一派繁荣,而那些本应平稳运行的机构却焦头烂额。高盛业绩大增的部分原因在于,该公司早先就做空美国抵押贷款,从而远远抵消了次贷相关头寸所造成的损失。高盛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直到最近,高盛一直是合伙制,这是最好的风险控制机制之一。合伙制要求对共同利益进行高度的互相监督。与主要竞争对手高盛相比,惨重的损失让大摩无地自容。从风险管理角度说,摩根士丹利有两处败笔。第一处是在压力测试方面。压力测试通常是把历史上的严重亏损作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然而,此番次贷危机远远超出了最糟糕的估计。当然,摩根士丹利并非唯一一家判断错误的公司。CDO的“风险很低”曾是市场的一致判断。大摩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二处败笔,即安全防范措施。一旦模型失效,安全防范机制应该可以制止灾难性的冒险行动继续进行。这不只是系统和过程的问题,而是文化和心理的问题。直面损失,采取果断行动是国外领先同行留给中资银行的首要经验。迄今为止,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对次贷损失到底几何仍讳莫如深,在其增加的次贷拨备申明中,拨备的规模也不得而知。作为上市公司,其透明度的缺失或将人为延误处置时机。国外同行留给中资银行的第二个经验是,应正确对待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工具。次贷危机中,结构复杂的金融工具再度声名狼藉,信用评级的权威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