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和今年3月将要举行的“两会”,将形成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一个完整的转换。在政治上,十七大已确定未来发展大方向;在经济政策上,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下今年的基调;在人事上,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系统到政府行政系统,人事更替的大局也基本定案,官员更换的大幕已经拉开。
在地方政府层面,从2008年1月8日吉林省十一届人大开幕开始,到最迟的江苏省人大于1月26日开幕,全国地方政府官员换届更替都集中在20天左右之内完成,空前密集。除了海内外关注的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张德江、王岐山、薄熙来和汪洋等人外,地方官员中的一些变化也值得关注。
首先是接替上调中央的官员,部分地方官员按序升迁,如张文岳接任辽宁省委书记,陈政高则任辽宁代理省长;江苏省长梁保华接任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任江苏省代省长。其次,一批国企高管、学者补充进官员队伍,如48岁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和47岁的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艾宝俊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46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出任吉林省副省长。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60后”官员跨上省部级岗位,几乎遍及国内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北京就有三位“60后”副市长——吉林、陆昊、陈刚。新疆的9名政府副主席中,就有三位“60后”,其中生于1961年的努尔•白克力出任新疆代主席,成为国内第五位“60后”正部级官员——前四位是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农业部长孙政才、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和湖南省长周强。此外,艾宝俊、竺延风、熊建平、陈章良、林念修等都属于“60后”。
新一届官员队伍是未来五年“管理”中国的新团队。然而,他们面临的形势并不轻松。经济转型、体制改革、突发灾害、全球化……这些问题都对新团队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
以这次华中华南大雪灾为例,虽然雪灾是“五十年一遇”,目前中央、国务院也已经全力动员抗灾救灾,但客观评价此次政府的反应,不能不说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年华中地区的第一场雪是从1月10日开始的,但政府部门对此并未觉察。一直到1月22日晚,也就是第二场大雪造成广泛停电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并未将雪灾问题提升到全国性的高度。1月25日,国务院领导到河北考察春运情况,但华中地区的雪灾在不断扩大,对煤、电、油、运造成的系统影响也在急剧扩散。直到27日全国电视会议,国务院领导才就雪灾造成的煤、电、油和运输问题作出指示,要求保证煤炭生产和春运。有外界媒体评论,直到27日,中央政府才算真正启动,开始协调各地的救灾行动。在中国经历了2003年的SARS疫情之后,这种情况确实不应该。
今年的通货膨胀是中央和地方官员新团队要面临的另一大棘手的问题。2007年国内通胀迅速加大,物价走高加速。但国内政府官员和学界对通胀的争议,则显示经济部门对通胀的认识和判断有误。更为复杂的是,通胀之源不仅来自国内,外部因素——美元贬值、热钱流入,以及人民币汇率低估因素,使得中国的通胀压力源源不断。更为复杂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加大了全球经济放缓、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内外因素都使得中国治理通胀的困难极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春运之中、政府换届之时、“两会”之前,这对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处理复杂问题、应对危机的能力是不折不扣的考验,将对政府官员“新团队”的执政能力形成严峻挑战。能不能经受挑战,将是“新团队”明年是否能取信于民的重要考验。